我长期从事可视计算领域相关方向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虽然项目不多、成果寥寥,但是我非常敬畏我的职业,也非常热爱我的研究。因此,也期望能招募“志同道合”、“三观一致”的同学加入我们团队,一起做喜欢的研究。但是,上贼船易,下贼船难。如果您有兴趣到我们团队攻读学位,请您耐心阅读以下内容、深思熟虑之后再跟我联系,并在联系邮件标题中注明暗号“认同VCG招生理念”。 一、关于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是近几年一些媒体谈论的热点。指导研究生是一件奥秘无穷的事。它不但涉及科研,更涉及与人相处、课题组运营。特别是在目前,情况和二三十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1、从课题组角度分析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并非是学生付了学费、上完课就能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研究生除了修完规定学分的课程,还需要做科研、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以及撰写学位论文。而做科研、发论文是需要经费投入的(例如设备费、房租、助研费、版面费、会议费等等)。但是,研究生不会自带经费到课题组,学校也不会按照研究生人数给我划拨培养费。而我上有老下有小,那点微薄的工资在还完房贷后也就只能勉强养家糊口,不可能有私房钱在外面“养”课题组。于是我需要被迫申请“纵向”和“横向”经费来维持课题组的运转(事实上,本人不爱(不擅)“社交”,很多时候都是守株待兔,全靠师长、同事、朋友以及已毕业学生“照顾”)。不但申请课题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申请到之后,需要一定的成果来结题。于是,研究生就成了课题组做课题的人。 课题组运行模式可以用“输入、转化、输出”来形容。课题组输入资金、设备、新的研究生。在课题组内部,研究生利用资金和设备做科研,产生科研发现。最终,课题组输出论文、专利、软件等科研成果和毕业生。换言之,课题组类似于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它是由一定的人构成的,具有一定的目的,遵循一定的运行模式和规范。如果脱离了这个基本认知来谈论课题组管理,来运营课题组,那么课题组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保证。 2、从研究生角度分析对于研究生来说,你们在读研期间其实面临着两件大事:一是完成学业,二是职业发展。理想情况下,学生自己的“运行” (完成学业并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 要和课题组的运行相匹配,即学生做导师的课题取得科研发现,获得科研成果,拿到了奖学金,写好了学位论文,找到了心仪工作。这样,既满足了个人的需求,也满足了课题组的需求。 3、可能存在的矛盾但问题是,课题组的运行和研究生的自我发展在不同阶段都是很难精准对接的。这就像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一样,会构成矛盾。 对于研究生而言,他们的诉求可能是多样的。例如有的学生偏爱基础研究,在校期间想多发表几篇论文;有的学生偏爱应用研究,希望做些技术研发类型的项目,锻炼自己的工程能力;有的学生其实对研究没兴趣,只想满足学校的基本毕业要求,拿个学位证书,从而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有的学生想着毕业后从事和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因此需要很多时间实习等等。 对于课题组而言,我的诉求往往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踏踏实实地完成“纵向”和“横向”课题,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了课题组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组需要持续产生高质量科研产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申请到“纵向”和“横向”课题。 4、解决方法对于研究生而言,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寻找能满足自己诉求的课题组和导师。对于导师而言,根据课题组的运行需求,寻找志同道合的学生。 二、研究领域可视计算课题组主要从事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虚拟/增强现实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和开发工作。如果您对上述研究方向不熟悉,建议您务必通过网络或课题组主页 (https:zhiyongsu.github.io/resources.html) 进行必要的了解。 三、招生对象在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 一级学科下招生,招生的具体二级学科包括:“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控制工程”。每年招生人数在 4-5名左右。 四、招生要求
五、管理形式
六、报考禁忌由于我个人能力和精力有限,为了不影响您的个人发展,如果您有以下情况,建议您联系其他导师。这不代表您不优秀,而是我们研究团队不适合您。
七、温馨提示导师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大家后续的人生发展,建议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 (例如朋友、同学、师长、课题组成员等) 去全方位了解导师的为人、治学理念、管理风格。不要轻信个别人(特别是我自己)的一面之词。毕竟,各人的价值观、读研的诉求可能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会不一样。因此,明确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适合自己的导师最重要! (以上说明多条借鉴于其他老师的招生说明和随笔,例如复旦大学马臻老师,中科大刘利刚老师,南开大学程明明老师,厦门大学纪荣嵘老师等,不具备版权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