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期从事可视计算领域相关方向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虽然项目不多、成果寥寥,但是我非常敬畏我的职业,也非常热爱我的研究。 因此,也期望能招募三观一致、志同道合的同学加入我们团队,一起做喜欢的工作。 但是,上贼船易,下贼船难。 如果您有兴趣到我们课题组攻读学位,请您耐心阅读以下内容、深思熟虑之后再跟我联系。 一、师生关系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是近几年一些媒体谈论的热点。 指导研究生是一件奥秘无穷的事。 它不但涉及科研,更涉及与人相处、课题组运营。 特别是在目前,情况和二三十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1、课题组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并非是学生付了学费、上完课就能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研究生除了修完规定学分的课程,还需要做科研、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以及撰写学位论文。 而做科研、发论文是需要经费投入的(例如设备费、房租、助研费、劳务费、版面费、会议费等等)。 但是,研究生不会自带经费到课题组,学校也不会按照研究生人数给我划拨培养经费。 于是,我需要去申请“纵向”和“横向”经费来维持课题组的运转。 事实上,本人不爱 (不擅) 社交,很多时候都是守株待兔,全靠师长、领导、同事、朋友以及已毕业学生的“照顾”。 不但申请课题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申请到之后,需要一定的成果来结题。 于是,研究生就成了课题组做课题的人。 课题组运行模式可以用“输入、转化、输出”来形容。 课题组输入资金、设备、新的研究生。 研究生利用资金和设备做科研,产生科研发现。 最终,课题组输出论文、专利、软件等科研成果和毕业生。 换言之,课题组类似于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 它是由一定的人构成的,具有一定的目的,遵循一定的运行模式和规范。 如果脱离了这个基本认知来谈论课题组管理,来运营课题组,那么课题组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保证。 2、研究生发展对于研究生而言,在读研期间其实面临着两件大事:一是完成学业,二是职业发展。 理想情况下,学生自己的“运行” (完成学业并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 要和课题组的运行相匹配,即学生做导师的课题取得科研发现,获得科研成果,拿到了奖学金,写好了学位论文,找到了心仪工作。 这样,既满足了个人的需求,也满足了课题组的需求。 3、潜在矛盾但问题是,课题组的运行和研究生的自我发展在不同阶段都是很难精准对接的。 这就像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一样,会构成矛盾。 对于研究生而言,诉求可能是多样的 (包括但不限于):
对于课题组而言,需要师生齐心协力、踏踏实实地完成“纵向”和“横向”课题,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只有持续产生高质量科研产出,才有可能更好地申请到“纵向”和“横向”课题,保证课题组的可持续发展。 4、相处原则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共同进步! 对于研究生而言,明确自己的目标、兴趣和个人喜好,寻找能满足自己诉求的课题组和导师。 对于课题组而言,招收三观一致、志同道合的学生。 二、研究领域可视计算课题组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虚拟/增强现实、模式识别等方向的交叉研究和开发工作。如果您对上述研究方向不熟悉,建议您务必通过网络或课题组主页 (https:zhiyongsu.github.io/resources.html) 进行必要的了解。 三、招生对象在控制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招生,招生的具体二级学科包括:“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控制工程”等。每年招生人数在 4-5名左右。 四、招生要求
五、管理形式
六、报考建议找导师和找对象有相通之处,最起码要互相看对眼、三观一致。 由于我个人能力有限,为了不耽误您的个人发展,如果存在以下情况,我们课题组可能不适合您:
七、温馨提示导师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大家后续的人生发展,建议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 (例如朋友、同学、师长、课题组成员等) 去全方位了解导师的为人、治学理念、管理风格。 不要轻信个别人(特别是我自己)的一面之词。 毕竟,各人的价值观、读研的诉求可能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会不一样。 因此,明确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适合自己的导师最重要! (以上说明多条借鉴于其他老师的招生说明和随笔,例如复旦大学马臻老师,中科大刘利刚老师,南开大学程明明老师,厦门大学纪荣嵘老师等,不具备版权声明 ) |